7.第7章 案结留线(3 / 4)

加入书签

姜山听闻有人通过某个老板,去夺得了某个热点岗位,当上了某个肥差。也听说某某老板好帮助人,让谁谁当了某个局的局长。助人主乐的事,谁也会去做,特别是有期待获得感恩或回报的事,有条件有机会,为什么不去做?

随着调查的深入,姜山对这些听闻是越来越信了,也不由你不信,因为那都真有其事,有名有姓。姜山对这些线索认真梳理着,他需要验证后才能汇报局长,不能做望风捕影的事。

姜山对王渐进安排的任务还是顺着杜金清一案的线索调查下去,搞清马一彪与杜金清、王国良三个关键人物结交的人物及经营的业务。

姜山凭直觉这三个人有戏。他面前摆着一大本全局发动后,各单位报上来的线索和情况,还有一大本群众举报的线索。这些线索本不应该到他这儿,没有经过梳理的线索也很有意思。原汁原味的话,原汁原味的说法,都在纸上写着。现在真是方便大了去了,电脑上复制来复制去的,一会就给人凑一大本。综合部门的人只不过比电脑多了两只手。

姜山当年刚工作那阵子,也开展集中打击行动,那会发动群众举报线索,收集到的纸张五花八门,字体歪歪扭扭,什么样的也有。可就那些事实在着呢!好几个大案线索就是在小学生本子纸上写的,杀头的事就那么出来的。让刚出道的姜山震惊,人民战争,人民战争,那才是人们战争。

王国良的上访案也随着结了,市领导给上级大官有了交待就行。他们才不管狗屁案子怎么处理呢。

杜金清进去了,姜山心里还多少有点爽快。这小子是自做孽不可活,不过姜山知道这些样的人进去,有钱一气就“实转缓,或者保外就医,假释什么的,减减不出一年就出来”。

社会上专门有一大帮子人与律师合作,为有钱有权的人家“捞人”,摆平官司。每当有朋友找到姜山说这些事时,姜山就烦,更不硬说找他帮忙了。

他和他的同事好不容易破个案子,费事把力地把人送进去。这些人再把他们捞出来,不受该受的惩罚就避开法律的制裁,实在是突破了这个社会底线,危险。

每当此时,姜山对这个社会管理体制就产生疑虑。每他与徐小贵说起这些事情,徐小贵就劝他干脆脱衣服走人,与他到南方倒腾紫砂什么的,把当地的陶艺推出去。

每案必查,每条线索都有专人负责,那叫个负责,查完了汇报登记。签字画押,谁出了问题谁负责。没一个敢马虎的。姜山跟着当时的一个黑脸分管副局长,人称马不笑的人,只能统计画表,不能说不能传不能问。他们几个小青年,被关在机关食堂处的几间平房里整整三个月,直至开过宣判大会。姜山因为字好被分到办公室写材料。

因为跟着领导近,也就知道了好多别人不知道的热闹事。或者是个别民警出丑的内幕,了解了什么叫做警察。

当警察的没有不是坏心眼成堆的,他们常年与形形色色的坏分子打交道,耳濡目染,斗智斗勇的,时间长了,整治坏人的法子也会用在治伙计们身上。甚至有的把握不好,把反目成仇的同事往死里整。爱憎分明,是警察的特质,也是他们行事的果断方式。

姜山领着打黑专案组,与分管局长一起开了动员会,就分工分了任务。王渐进一办完杜金清案子,也被姜山调进专案组里。

按照实施方案,打黑是在多个领域里查线索的。姜山清楚黑社会是与经济利益紧密链接在一起的。在小城里无非是随着所谓的楼宇经济发展,围绕这项经济利益展开的各种资源争夺战,从而滋生了一个个抱团打天下的利益群体。时间久了,做大做强了,动用暴力手段过多,控制了某一领域的经济大权,那就是黑社会势力了。

姜山与队员们条分缕析地从涉砂、涉矿、涉黄、涉煤、涉建材等几个方面去搜集线索。一张大网渐渐拉起来,日常掌握的一些碎片线索串连了起来。小城里的能人儿也就纷纷浮出水面来,姜山一个个地了解了他们的发家史与经营范围,以及他们之间的经济往来、恩怨情仇什么的。

姜山不了解不知道,一了解也被吓一跳,原来暗流中也有那么几股势力在小城里起着不同的角色,左右着这方水土的一些党政经济什么的。怪不得局长非常明确地要求,重要线索和重要行动都要向他汇报后再开展工作。

尽管线索上来了不少,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。表面看似是些混社会的人在忙忙活活,实际上每个利益团体的后面都有一个大人物在暗中指挥若定。他们大部分也在官场上指挥若定。这是个规律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都市言情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