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三章 门捷列夫(2 / 6)

加入书签

门捷列夫看了一眼李谕,立刻明白:“你就是这两天在数学系讲学的中国人李谕?”

“是的,就是我。”李谕回答,“见到您荣幸之至!”

李谕知道门捷列夫曾经在德国留学多年,德语说得很好,所以直接用德语开始和他沟通。

门捷列夫开始还有点差异:“你会讲德语?”

李谕笑道:“是的,教授,我实在是没有学明白俄语。”

不过好在维度问题之前已经由德国数学家豪斯多夫研究过,并且解释难度也不是很大,最主要的还是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。

思想的探讨也是今天李雅普诺夫今天重点提倡。

李谕讲完分形,又继续和他们探讨了在微分方程领域的混沌现象,这些都比较数学的,不过和数学系的学生一起研究,就很融洽。

台下的学生都很热情,虽然李谕没有电脑,没有PPT投屏,演讲进度很慢,不过讨论氛围倒是很浓。

研讨会一直讲了大半个下午,到后来,甚至圣彼得堡大学物理学、化学系、生物系的人都来旁听。

“没有关系,”门捷列夫也用德语说,“你的事情我倒是知道,这段时间新闻和大学会报上经常报道你的事,不愧是老会长卡尔文勋爵欣赏的人。来吧,到我办公室坐坐。”

门捷列夫的办公室和他的大胡子一样不羁,书籍、手稿、文件非常多,也并不很规整。

李谕看到墙上挂着一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,这是他一生的心血。

再往前几十年,其实做化学周期表的人很多,德国人迈耶尔几乎是与门捷列夫同时发布了元素周期表。而且迈耶尔当时的名气、声望、地位都要比门捷列夫大,如果是在1880年左右把这两个人拿出来比较,看看谁是更伟大的理论化学家,很可能大部人都会选择迈耶尔。

由于人太多,第二天李雅普诺夫不得不动用了学校的礼堂,结果几乎又整成了演讲。

结束时,很多人又拿着《分形与混沌》的书跑来让李谕签名。

这两天几乎都是在数学-力学系进行研讨与演讲,一直到第三天,李谕才终于有时间趁着早上拜会了门捷列夫。

李谕有晨练的习惯,其实他是在花园中碰巧看到了这位已经68岁高龄的化学名宿。

“教授您好!”李谕上去打招呼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