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八章 顶级大佬的首次会晤(3 / 6)

加入书签

不过自从牛顿之后,微粒说渐渐式微,波动说最终大获全胜。

但这并没有结束,微粒说在英国科学界仍旧很有地位。

比如布朗运动是英国人布朗提出;

化学中最早提出原子论的道尔顿,也是英国人;

还有电子(汤姆逊)、质子(卢瑟福)、中子(查德威克),都是英国人发现;

来纳德冷哼了一下,不置可否。

普朗克拿起爱因斯坦的那篇论文递给他:“你看看这个,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你。”

来纳德阅读完,立刻说道:“完全在胡说八道!光电效应的能量肯定是来自原子内部,怎么可能来自光?哦,他还使用了你的普朗克常数,你不是说过吗,量子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假设,与物理无关?”

普朗克说:“可我从中找不出什么错误,而且那位神奇的东方科学巨子李谕还给他做了背书,并且亲自对其中的数学内容进行了修正,更加找不出问题所在。这就是我让你来的原因。”

“让我来?”来纳德说,“如果你是要听我的论断,我只能说,一派胡言!竟然用微粒说来解释光,他的做法和重新提出地心说有什么两样?开历史倒车吗?”

乃至后来反物质正电子(狄拉克)、希格斯玻色子(希格斯)这些理论都是英国人先提出来。

反观同时期的欧洲大陆,则普遍相信以太学说。

“你暂且不要那么激动,”普朗克说,“本来我也没有当回事,不过在李谕的推荐下,并且仔细阅读后,我发现这个年轻人物理直觉好得可怕,又如此才思敏捷,是个不得多得的天才。”

“天才?”来纳德反问道,“我还不知道是谁写的论文,英国人吗?那帮家伙就喜欢抓着微粒说不放,好为他们的精神领袖牛顿翻桉。”

来纳德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道理的。

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,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:微粒说的观点大部分都是英国人提出。

近三百年前,同时代的牛顿和惠更斯分别是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代表人物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