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五十八章 国士(2 / 5)

加入书签

“是的,”顾临说,“未来贵国肯定会建立基层卫生组织,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公共卫生工作。而我们医学院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,去领导和指导这些工作的开展。因此我们只求质量,不重数量,如果有不合格的学生,会毫不犹豫淘汰。”

他的说法倒有几分道理,不过“基层卫生组织”几字,极难做到。

校长胡恒德说:“今年招收的学生,会全部编入预科班,进行三年基础学习,打下理化以及生物学基础。我想单单这个环节,就会淘汰掉一些人。”

吕碧城咋舌道:“这么严格?我晓得理化科目,很难的。”

顾临说:“没有办法,都是基础课程,也是进入医学院的寻常要求。”

不过李谕不是很羡慕,他的大同大学硬件同样一点都不差。

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,学位受不受美国承认?”李谕问。

顾临说:“如果是从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毕业的学生,可以同时拿到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。”

也就是说从协和毕业,直接就是美国医学博士了,后世博士都很稀缺,更别提这时候。

吕碧城问:“也有女学生?”

欧美著名医学院的学生,必须本身已经是大学理学院的毕业生。换句话说,医学院是从研究生起步的。

到了后世,一些欧美的医学院还有类似传统,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就不招本科生。

协和医学院前三年其实很像清华学校,上的课程都是些中文、英文、数学、物理、生物、社会学之类。

这个阶段的学习压力二者也差不太多,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在预科期间,要完成中文、英文各192小时的语言学习;数学96小时、生物384小时、物理384小时、化学544小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学习;经济学、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学习;还要从法语或德语中,选修一门作为第二外语。

顾临说:“当然有,而且还是很优秀的学生,将来一定是技术精湛的医生。”

“我听说你们每年只招二十多个学生,投资这么大,为什么不多招一些?”吕碧城问,“因为中国太缺医护人员了。”

顾临叹道:“我在贵国多年,中国的几百家医院考察了差不多一半。我与中华医学会的伍连德教授聊起过,以当前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算,想要每万人中有一名医生,即使全中国所有的医学院校都超负荷地扩大招生,也需要几十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。短时间很难改变什么。”

直到李谕穿越前,国内每万人医生数差不多是3名多,与老美水平接近。

李谕明白顾临的想法,说道:“顾先生的意思是,想解决广大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,需要先解决上层的指导问题?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