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46 造星摇篮(2 / 3)

加入书签

伦敦西区的首演之夜,多少年不曾目睹如此繁荣了,一出剧目居然成为了造星的摇篮,恍惚之间,似乎又回到了一个世纪前的伦敦。

从媒体到观众,所有人都沉浸在了一片欢腾鼓舞的亢奋之中,作为英国娱乐产业之中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杂志,“帝国”也没有缺席这场派对,第一时间进行了撰文,对剧目进行了点评。

“约翰-科德打破了将近三十年的经典束缚,大胆而勇敢地呈现了维克多-雨果笔下的时代画卷,他成功了;平均年龄未满二十三岁的年轻剧组,堪比青年版’哈姆雷特’的挑战,他们成功了。

还有,蓝礼-霍尔饰演冉-阿让,任何华丽辞藻都难以形容这位年轻演员所带来的震撼,仅有敬仰和憧憬。他会载入史册、名垂青史吗?也许;那么,他足以成为y世代演员的领军人物吗?是的。”

在文章之中,内德-穆兰详细地刊登了后台采访的所有细节,将剧组每一位演员的面貌呈现在了观众面前,当然,还有重中之重的蓝礼,这无疑是首批报道之中,最全面也最深刻的一篇,真正地展现了“悲惨世界”台前幕后的世界。

“这是继丹尼尔-戴-刘易斯之后,我第一次真正地喜欢一名演员。蓝礼-霍尔身上的灵气和质感,真的太赞了。他的表演根本无法形容,我只觉得他的眼睛里盛满了星辰大海,仅仅只是一个眼神,就说尽了所有故事。真心敬佩”

“如果还有人质疑少爷的奥斯卡小金人,请亲自到伦敦西区去观看’悲惨世界’好吗?少爷分分钟告诉你什么叫做绝对实力。啊啊啊,我好想再看一遍啊”

“快去买票这就是我唯一的想法,否则,你们会后悔的”

……

从脸书到推特,再到照片墙,乃至雅虎社区,讨论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,仅仅只有三百五十名观众得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剧院内部观看了首演,但讨论声势却浩浩荡荡地冲上了巅峰,短短二十四小时时间里,相关关键词条的讨论热度就已经突破了五百万。

对于好莱坞商业电影来说,如此讨论热度根本不值一提,可能也就是一个零头而已;但对于伦敦西区或者百老汇的剧目来说,如此讨论热度也已经远远破表,其他剧目的讨论热度甚至可能就连五十万都突破不了。

在剧院观众之外,守候在剧场外围的观众们,等候了八个半小时,依旧没有能够买到一张首演之夜的门票,但他们却甘之如饴。第一时间地,他们也纷纷在网络之上发表了自己的见闻——

当天剧院门口的名流云集,当天记者们的争先恐后,当天观众反馈的不可思议,当天伦敦西区的轰动震撼。

以侧面反映的碎片,勾勒出了当天的盛况和精彩;进一步证实了观众和剧评人的说法:这出剧目真正地大爆特爆了不仅仅是因为蓝礼,整出剧目的质量也都收到了好评;却又仅仅是因为蓝礼,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绝对焦点。

在蓝礼之外,其他演员的表演也纷纷被提及,尤其是汤姆-霍兰德,这名年轻的小演员,曾经因为“跳出我天地”舞台剧版本而闯出了名号,这一次饰演了安灼拉,再次闪耀舞台;其他演员也都是如此,那些籍籍无名的年轻演员们,一夜之间就登上了各大报纸、各大论坛的头条,备受瞩目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都市言情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