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0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(3 / 5)

加入书签

退一万步说,就算社团内部消化不完,还有个渠道就是让官府出面收购了。

总而言之,目前丝织场完全不用靠市场就能生存,林大官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,直接把底薪制度安排上,只管埋头生产就是了。

过了二月二龙抬头,位于木渎镇胥江南岸工业园区的丝织场就就开工大吉了。

林大官人刚把这边事情打好基础,又不得不赶往苏州卫运军分署,安排漕运事务。

按照制度,每年开春二月,就要开始把去年征收上来的漕粮北运了。

一是有济农仓免息借粮、优先赈济福利,二是实行固定底薪按旬发放制度。

还没出正月,就迅速从苏州城里招到了五百熟练织工。

不是只有五百织工报名,而是工业园区丝织场现有规模只能容纳五百织工。

本来林大官人设想,开始直接上马二百张织机,结果没达到计划。

因为织机成本昂贵,动辄十两银子起步,而社团还处于高投入时期,资金太紧张,结果只准备了一百张织机。

林大官人身为督运千户,负责的就是组织漕粮运输。

坐在衙署大堂里,看着二尺高的账册,林大官人不禁悲从中来。

想起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二月,除了过年前后半个多月,其他时间全都在连轴转似的忙碌,片刻也不得闲。

林大官人也只能实事求是,先从这个规模起步。毕竟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工业园区开张起来,进入良性的滚雪球发展模式。

当前城里丝织工场的主流招工模式是日结模式,每天五分银,有点像后世日结一二百的散工。

而林大官人之所以敢力排众议开出底薪制度,不仅仅是为了从城里吸引熟练工,主要还是因为暂时不担心销售问题。

就丝织场目前这点规模和产量,都不用想冲出江南、走向全国、畅销海外。

即便没有市场,只靠社团内部各单位的骨干人员也能消化很多,毕竟一千人背后就是一千户人家,更别说还有社团控制下的乡村、船户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