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5章 台弯府(2 / 4)

加入书签

虽然两人名次差了不是一点半点,但刘统勋可不会随意小瞧同中的任何人,就算小瞧也不会表现出来。

明清乡试平均一省也就录取一百人上下,偏远穷困省份,比如贵州甚至不到五十人。

如此稀少的人数,刨去明清时期的关系户,每一个中举的考生都算是才高八斗,人中龙凤了。

高凤翰与刘统勋并非两人,还额外相邀了十数人,都是同科中第的同窗,就找了处酒楼在里头喝酒庆祝,顺带勾连关系。

官场人脉,往往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了,甭管几人成功走进官场,总归没有坏处。

只不过,这两个防弊手段一经出现,就引得很多诟病。

比较有名的,顾炎武就认为糊名、誊录让考官只能通过一篇文章来判断考生,而忽视了考生个人道德品行,选出来的可能并非众望所归的人才。

清末,刘坤一、张之洞也曾主张废除誊录,认为无害于取材而有益于防弊。

且誊录过程中,讹脱毁失,作弊改窜,大省尤甚,万卷笔迹考官无法一一辨识。若欲舞弊,仍可藏关节于字句之中,故防弊实不在此。

大明新朝乡试考官都是中枢下派,自然不存在认出考生字迹。

有人欢喜,就有人恸哭。

哭的人中,不少都是被取缔了功名的伪清秀才、举人老爷们。

这还真不是朱怡炅故意打压这些人,也有想过要打压,但朱怡炅打压的都是思想。

只不过,这些人不信邪,不愿意去学历算,甚至对新朝新政抱有怨气。

……

高凤翰在满清这边几次三番考不中,好不容易推荐做官。还被官场斗争卷下大狱,散尽家财后才勉强保命。

却不想,到了大明新朝,居然中了。

看着放榜上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,哪怕是倒数第二名,高凤翰还是忍不住痛哭流涕。

刘统勋上前笑道:“高兄长,如此大喜哭啼什么。来,你我一道寻个酒楼,好生醉饮一番。”

说罢,补了一句:“小弟请客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其他小说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