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二章 祠堂文化(2 / 3)

加入书签

不过,那幅画弄到手,郑半山就有点搞不清楚这幅画的来历,有什么历史,作者是谁等等。

前两天,他找了一个老朋友,算是古画鉴赏的一个专业人士。

不过,他的那个朋友也有点说不准,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这幅画价值是有的。

听郑半山交代了一些前因后果,杨奕等人点点头。首先开口的,自然是汪建州,已经是惯例。

那幅古画,得来还有点故事。

前段时间,他乡下去,看到别人正在改建祠堂。这幅画,就是从里面得到的。一开始,那些人还准备烧掉给祖宗的。

在那个村子,一些祖宗的物品,用不到的,几乎都是烧掉,认为这样死去的人就能用到。

郑半山多少还是有点眼光,看到这幅画,感觉是一件不错的宝物。于是,劝说了半天,而且花了两万元,那个姓的人才答应转让给他。

至于卖画得来的两万元,正好可以用来修建祠堂。农村的老百姓,都很实在,寺庙、祠堂都是重地,无论自己怎么穷,也不能穷了寺庙的菩萨,还有祠堂的祖宗。

在中国,祠堂是很重要的地方,即便是在大城市。

它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,是宗族的象征。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。上古时代,士大夫不敢建宗庙,宗庙为天子专有。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: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、曾、祖、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。

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,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,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、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,不但巍峨壮观,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,与古塔、古桥、古庙宇相映,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,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。

里面,往往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,是家族的圣殿。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,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。

能把祠堂弄得更好,那个姓的村民不可能不答应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武侠仙侠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