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章 练兵(2 / 2)

加入书签

史迪威总结缅甸初战失利的原因认为,中国官兵缺乏丛林作战经验和技能是吃败仗的关键,丛林作战适应性训练成了朗姆茄军训的重要内容。

朗姆茄建起了特殊的障碍训练场。它不仅有堑壕、铁丝网、高墙,还有几十米高的树杆,几百米长的枯藤做的溜索,这些是专为训练部队的爬树越涧技能而设立的。这是最难通过的一关,不知刷下了多少不合格的官兵。史迪威坚持标准不变,不会这几手,到丛林中就成了草包、狗熊,还打什么日本人!(未完待续)

史迪威在日记中,分析缅甸战场第一回合失败的原因:“当地人的敌意;缺乏空中援助;日本主动进击;装备落后……弹药不足;……运输落后;……没有供应基地;医疗设备简陋。指挥愚蠢,将帅怯阵;蒋介石干扰;英国人在铁路上造成混乱;通讯不灵;英国人的失败情绪;战术有误,必然失败。”他写道:“我们被日军狠揍了一顿,受尽屈辱。我们应总结经验教训,报仇雪恨。”

为了解决指挥权上的混乱,史迪威几番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交涉,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指挥中印缅战区中国军队的全权。史迪威难以调遣的杜聿明及第5军军部被召回国。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,成立了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,史迪威任总指挥,罗卓英为副总指挥。

由于罗卓英与史迪威在军费支配、军官任命、处理等问题上发生纠纷,194年10月罗卓英被调回国。为了仍能控制这支部队,又不至于和史迪威闹翻,194年春,也就是肖玉到朗姆茄之际,蒋介石派郑洞国率军部人员紧急赴印担任中国驻印军军长。

剩下来史迪威要做的事就是提高这支部队的战斗力,使它变成一支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,能与日军匹敌的劲旅。

美机越过重洋运来了一批批军用物资。中国士兵穿上了崭新的美式军服,挎上了美制“M4汤姆式”冲锋枪或步枪,每人还配备了头盔、靴子等。连营团都配备了卡车、大炮。从194年的秋天起,中国驻印军在朗姆茄掀起了大练兵的热潮。

从美国调遣来的军事顾问和教官,分配到各团组织实施这场特殊的训练,史迪威想依据西点军校的训练方法再造这支部队。在中国官兵的心中,这支部队并不姓美,重要的是卧薪尝胆,杀回缅甸,报血海深仇!

训练是紧张而严格的。不管是官长还是士兵,是老兵还是新兵,一切都从零开始,从单兵战术到整体演练,训练按规范化、程序化进行。

朗姆茄成了熔炼合格军人的大熔炉。训练场上到处是龙腾虎跃的场面:练刺杀的挥汗如雨,杀声震天;练瞄准的屏声静气,专心致志;坦克兵驾驶着坦克,在河滩、山丘上隆隆辗过,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;通讯兵背着无线电发报机,在丛林里钻来钻去;美国人有的是炮弹,炮兵打靶的炮声,从黎明响到黄昏,又从黄昏响到黎明……

每道训练,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,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课目的训练,不合格者,美国教官会毫不客气地在你的名下打上红叉叉。一次不行,二次,三次还是通不过,对不起,你的名字就从中国驻印军的名册上勾掉了,像处理废品一样地塞上飞机运回国内,哭也没有用。

史迪威将军,也成天泡在训练场上。他头戴陈旧的野战帽,脚蹬士兵靴,穿着一身皱巴巴的军装,从不佩戴军衔,俨然一副列兵的打扮。他一会到战车训练场地,亲自驾驶战车,率领部队向“敌阵地”发起进攻;一会趴在射击训练场上,歪戴着眼镜检验中国士兵的瞄准精度;一会又来到野战医院,出题目考验卫生兵的战场抢救能力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都市言情相关阅读: